在世界范圍內,胸腔鏡外科發展飛速、普及迅速,從以往的診斷為主轉變為治療為主的外科手段。應用范圍涉及到普通胸外科的幾乎各個領域,成為診斷和治療多種胸科疾病.
且不限制手術時間的專門技術。胸腔鏡手術床手術開口小、損傷小、術中生命指標平穩、生理指標影響少、術后恢復更快,已廣泛的用于常見臨床肺部疾病的診療。在胸腔鏡手術中,雙腔氣管插管肺隔離技術提供單側肺通氣或兩側肺分別通氣,使健側支氣管、肺免受污染,并且充分暴露術野,從而使胸腔鏡微創手術實施提供了可靠條件。單肺通氣可能產生低氧血癥,缺血再灌注損傷,缺氧性肺損傷,機械牽張性肺損傷,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非通氣側肺損傷等并發癥。增加吸入氧分數、糾正管端錯位可防治低氧血癥;另外可通過應用靜脈麻醉藥,暫停手術并向非通氣肺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增加通氣側肺呼氣末正壓來降低肺內分流率來改善低氧血癥。啟動單肺通氣時,增加呼吸頻率,降低潮氣量,對通氣側肺行壓力控制通氣,使吸氣峰壓的上升幅度降低,或縮短單肺通氣時間去防治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但單側肺通氣的其他并發癥,如非通氣側肺損傷,缺血再灌注損傷等較難避免。近年來,為避免氣管插管相關的風險,國外一些學者報道了在單純硬膜外麻醉清醒狀態下行胸科手術的經驗。他們證實非單肺通氣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的情況下可進行一些小型的胸腔鏡手術。之后有臺灣學者在硬膜外麻醉結合胸內迷走神經阻滯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這些非氣管插管麻醉方法技術要求高、需要麻醉醫生和外科醫生密切配合。近前,意大利學者Ambrogi報道了8例側臥位喉罩通氣胸腔鏡手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獲得成功,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確,也未與氣管插管麻醉行對照研究。